【内冲瑶族村系列节目之一】千家峒,永不消逝的瑶族精神家园

©原创   12-26 09:32   通城县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记者  黎赛明)通城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名胜古迹,充分彰显着一方山水的神奇魅力和文化韵味。位于通城县大坪乡的药姑山,古瑶遗址众多,古瑶文化深厚,被确认为瑶族先民的早期千家峒,是全球300多万瑶胞魂牵梦萦的先祖聚居地。

据史料记载,西晋后期瑶族先民由中原大举南迁,迁徙到湘鄂赣毗邻的通城一带扎根落户,2001年,经中国瑶学会暨全国46位瑶史专家实地考察药姑山,并在湖南临湘市召开了瑶学专题研究会,确认通城县大坪乡药姑山大风磅是瑶族历史上的千家峒,是全球300万瑶族同胞的精神家园。

古老神奇的药姑山,古名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跨湘鄂两省四县市,总面积36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261.1米。山内溪流众多,土地肥沃,百药丛生,林木葱葱。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瑶族先民提供了生存、繁衍的聚居地。药姑山现已无瑶族居住,现居民均为明代以后迁入,但瑶族遗迹比比皆是,处处可见。从内冲瑶族村沿用石板堆砌成的沟渠而上,山间风景美如画卷,形态各异的石块,清澈见底的溪流,满目苍翠的丛林,凉爽清新的空气,让人仿佛置身人间仙境,大治港处石壁上“东壁听溪”四个大字尤为醒目,向人诉说着这里千百年来发生的故事。

大坪乡退休干部、通城县瑶学会副会长: 李玉书:这个地方名叫大治港,是进入瑶族千家峒的一个进口,东壁是明朝李时珍的的名字,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在万历年间,李时珍挽着药篓戴着斗笠在药姑山采药,累了就在这里的石板上休息,听潺潺的流水声,东壁听溪四个字就是这么由来的。

从大治港沿途到千家峒遗址一共有十八个景点,每个景点都各有特色,山上一大批瑶族原始石群遗址,足以显示曾有大量瑶民在此长期生活居住。

通城县史志研究中心干部 杨伟民:这个地方名叫兴屋岭,在一千多年前,古瑶民居住在这里,像这样用石头堆砌成的石屋在药姑山还有很多很多。

在药姑山崇山峻岭之中,石寨、石屋、石门、石洞、石井、石墓、石窝、石臼、石梯、石桥、石庙等遗址遍布于高山密林,在山脊蜿蜒伸展的寨墙屋基,散落的石门、石杠、石墨和陶瓷等生活用品,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底蕴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足以显示曾有大量瑶民在此长期生活居住。

大坪乡退休干部、通城县瑶学会副会长 李玉书:药姑山一共有十八个景点,我们计划开发古瑶文化、药材文化,一个一个进行打造向千家峒遗址发展。

十八个景点中最重要的是大风塝瑶族遗址,它是古瑶民在龙窖山(药姑山)最大的聚居地,一共有九个屋场,成久字形分布,古地窖、石寨古屋、石冢墓随等遗址处可见,现在仍可以辨认出山寨古拙的原始风貌。

山寨人群居住最集中的地方叫墈上中屋,在该屋场左侧有一棵高10余米、4人合抱的古栗神树,已有千余年树龄,粗大的树干上有结巴图纹,前图偶似古人头纹,后图似狗图腾。

通城县史志研究中心干部 杨伟民: 在七八十年以前这棵树就枯死了,只剩下一根巨大的枯死树桩。在2011年前后,通城县研究古瑶文化得到上级(官方国家民协、全国瑶学会、全国著名瑶学权威专家)正式认可,千年古树再发新枝,枝繁叶茂。树上有个天然长成的狗头图像,狗的眼睛、鼻子、嘴巴、舌头都非常明显,非常奇怪。

随着遗迹被发掘,2012年,山北的内冲瑶族村被列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瑶族特色保护自然行政村。2014年,通城县被湖北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湖北省瑶文化之乡”,“龙窖山瑶族风情”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201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发文,命名通城县为“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

奋进新时代,跨越新征程。通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大力开展古瑶文化的研究与保护的同时,积极搭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东风,挖掘潜力,打造品牌,实现古瑶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2019年,投资上亿元的“中华古瑶第一村”在大坪乡内冲瑶族村建成,瑶望千年广场等一批古瑶文化景观大放异彩,尤其是古瑶文化陈列馆内1000多件文物和作为镇馆之宝的古瑶人犬首神台,静静的蹲在那里,喜迎八方宾朋,共同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波澜壮阔的发祥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