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③】就地过年,愿每一份乡思都有处安放

02-04 20:32  



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点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尽可能降低春节假期人员流动,各地纷纷倡议就地过年。其实,就地过年并非新闻,每年都有一批人“留守”在工作地。但不同以往的是,今年就地过年的人特别多,“春运前三天全国铁路客流同比下降七成以上”,这一变化足以反衬出今年选择就地过年的人远远超过往年。

一说到就地过年,人们很容易想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想到“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心安,并不容易做到。辛辛苦苦在外打拼,谁不想趁春节假期回家?谁不想堂前尽孝、膝下承欢?谁不想在新春佳节得享“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馨时刻?



制图:林渊

然而,与团聚相比,安康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本来团聚和安康并不冲突,但在疫情裹挟之下,回家过年的确增加感染风险。为了最大程度减少这种风险,就地过年,便是虽无奈却务实的正确选择。

就地过年,还能心安吗?当看到其乐融融的团圆场景,内心会不会有一丝羡慕?当听到抒发思乡的歌谣,会不会有一丝惆怅?当想到母亲做的美味、家乡的佳肴,恐怕难免食指大动、口舌生津吧,那“休眠”已久的味蕾瞬间就会唤醒。从这个角度讲,回不了家,但思念悠长,掐也掐不断,这是人之常情,应予尊重。



(翁荣江 摄)

就地过年,拿什么实现心安?这取决于两个层面。一个是向内看,一个是向外看。先说向内看。向内看,就是说服自己,努力与自己实现“和解”。一旦下了决心选择就地过年,便会多了一种释然。故此,要说服自己,向内心中的那个“我”摆事实、讲道理。

不回家,不代表不想家,也不代表不能释放情感、表达情怀、诉说情意。在越来越智能的数字化时代,跟父母孩子视频聊天不是难题,通过有关平台找寻在场的感觉也不是难题。此时不回家,不代表过了这个阶段也不回家。避开人流高峰,再找时间回家,既降低风险,也能踏踏实实、从从容容地陪陪家里老少,这种选择或许更合理。

再说向外看。就地过年,这个“地”要带给民众舒坦,则需要所在地有关部门展现出足够诚意和保障能力。换言之,既然那么多人响应号召选择就地过年,当地政府就别拿他们当外人,就应全力做好保障工作,特别是让他们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不仅享受到物质保障,也能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



(汪阔林 摄)

事实上,多天前,中办国办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因疫情防控需要就地过年群众增加的新情况,抓紧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让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具体而言,从确保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脱销,到增加网络、电视、广播等文化体育节目供应;从保障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假日旅游活动,到确保群众出行方便有序和货运物流畅通;从引导吸纳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到用人单位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规定得很细致,也很用心。

显然,各地区各部门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些要求,就能让就地过年的民众过得安心。而经现实反馈,一些地方做得相当好,在落实中央要求的同时还“超标”展现善意,比如有的发现金有的发消费券,各种“气氛组”更是熨帖人心,真正做到了增强政策措施的精准性和人文关怀,令人欣喜。



(李辉 摄)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立春已过,那些阴霾的时光终将淡出我们的视野,越往前走越有明亮的景致,等待我们的是春暖花开。想到这,也许更能体味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内涵。就地过年,这个年很特殊,也显得别有情致。暂且将乡情寄存在脑海中,将乡思安放在内心,我们终能走进春和景明之中。

稿源:荆楚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