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3号馆内,1720个隔离间已经建设完毕,每间隔离间能摆放两张床,首批病患最早在9号得到收治。这比预计的四天工期提前了16个小时。
4月4日,为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决定将室内面积40万平方米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改建成又一座方舱医院,这将成为目前上海最大的方舱,建成后有望提供5万张床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工人和建筑材料,都是分批次到达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29岁的陈冠属于最早到达的工人之一,他是3号馆第三区域的建筑负责人,负责2000张床位的建设。
接到援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的紧急任务时,陈冠正在江苏无锡的一个建筑项目上忙碌。他是武汉人,2020年时参与过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建设,知道时间的重要性。4月5日18时左右,他就到了上海,然后一直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忙碌到第二天凌晨5点。
方舱建设分几十道工序:现场勘察、图纸深化设计、进度计划、设备材料计划、劳动力进场到位计划……每一道工序都拖延不得,他只能一直在现场来回跑、去协调,但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工人到了,材料却因为各种因素“堵”在路上。疫情影响导致交通不便,施工材料采购运输极其困难,项目团队只能反复沟通办手续。
和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相比,方舱的建设不是难事,参与过前者建设的设计人员直接带来了当年的图纸作参考,很多成熟的经验能够帮助施工方加快施工的进度。
比如在方舱医院正式施工图纸到来前,设计人员就有预见性地做好方舱的功能区域划分,把病区整体按“两边医护、中间病区”的“鱼骨状”布局,而两条“主鱼骨”正好是病区和护士间的长走道,这就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但很多细节仍需“因地制宜”。中建装饰所属东方装饰上海分公司副经理沈豪皇告诉记者,疫情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将恢复使用,所以施工必须考虑后续拆除的问题。为此,他们更改了很多技术细节,比如用对地面影响较小的瓦斯铆钉代替原来的膨胀螺栓,封堵地面下原有的管沟槽防止病毒等的外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对施工方来说,这个工程最难的地方在于工期短。有人曾统计过,按如今的建设方案,援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的几家单位工期最多的也只有4天,床位超过1万张,如果简单比较施工期和床位数,相当于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建成10座雷神山医院。
因为赶工期,陈冠在上海度过的三个晚上几乎没有合过眼,第一天睡了1个小时,第二天睡了1.5个小时,第三天睡了2个小时。“有些扛不住了”,他说,可能是因为今天工程将要交付,整个人一下子就有些松懈,身体起了很多反应。
48岁的蔡革华眼里也布满了血丝,三天下来,他连凳子都没坐热过,说话声音哑哑的,“工地上噪音大,说话只能靠喊”。
蔡革华是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现场指挥长,武汉人,4月5日,他带着500名工人、70名管理人员从武汉来到上海,负责4号馆的机电施工工作。除了施工作业,在现场,他还要做的一项工作是安抚工人的情绪。
第一次距离疫情这么近的工人往往内心会有些恐惧,加上施工强度大、身体易疲倦,有些工人就会有情绪问题,蔡革华就和他们聊天,抽出空来也尽力让工人们多休息一会儿。“我参与过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很多事情我都经历过,所以心态比较平和,作为负责人,我必须照顾好跟着我干的工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对于建设方舱,无论多么辛苦,蔡革华没抱怨过一句。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的父母也感染了病毒,火神山医院建好后,他的父母被转进医院治疗直至病愈。“自己施工的工程最终惠及了自己的父母”,他想,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能早一天建成,就能早一天收治病人,这次上海疫情,他也关注到网上有很多上海人“求助”的信息,他希望能为大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出一份力。
沈豪皇是在4月5日凌晨5点30分左右到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出门时,他7岁的儿子被惊醒,看到爸爸要走,哭闹着问爸爸要去干吗。
“爸爸要去当大侠,为了国家,也为了自己的家。”他说。
从4月8日开始,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将分批交付。两年前的这一天,武汉解封,蔡革华说,希望今天也能成为上海疫情的一个转折点。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