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罗勇 郭佳承】7月4日晚,由通城县文化和旅游局、通城县文化馆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通城打锣腔”展演活动在县银山广场拉开序幕,让广大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彩的戏曲“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南鄂百花艺术团的演员们表演了新编通城打锣腔《香魂恨:兄妹相逢》、通城传统打锣腔《王宝钏:鸿雁传书》、通城传统打锣腔配乐《游春》、原创通城打锣腔《清官刘绣衣》等精彩戏曲。演员们以通城方言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肢体动作、精湛扎实的演技,生动传神的诠释了生、旦、净、丑等戏剧角色的特征,充分展示了地方戏剧的独特魅力,使广大观众饱享眼福,过足“戏瘾”。
通城打锣腔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 张李吴:我是通城打锣腔省级非遗的传承人,我妹妹、我儿子全都是从事这个。我从走出校门,40多年一直在钻研通城打锣腔,希望能扩大打锣腔的影响力,想明年去申请国家级的非遗,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我们通城的打锣腔。
据悉,打锣腔系统是始于鄂东北,流布于长江中下游的一种戏曲声腔系统。其流入兴起不迟于道光年间。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它们都陆续加入管弦伴奏、去掉帮腔。但通城打锣腔至今仍保留着锣腔早期只用人声帮腔和唱、锣鼓伴奏过门而没有民族管弦乐器伴奏的特点,且男女同声同腔,旋律大多以字为腔,俗称打锣腔、花鼓戏。通城打锣腔有传统剧目一两百个,另有四十多个小戏专用曲调。2013年,“通城打锣腔”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赓续历史文脉,传承地方戏曲。此次通城打锣腔展演活动从7月4日持续至7月14日,由南鄂百花艺术团、县花鼓戏剧院、红苹果剧团等11支表演队伍轮流演出,通过将传统戏曲艺术与本土历史文化相结合,推动民族经典文化戏曲传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图文编辑|吴滟
一审|黄争光
二审|胡颖
终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