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湖北通城:能人回乡创业 带动群众增收

12-09 10:25  

【全媒体记者 黎赛明 通讯员 雷永生 谢旦】12月5日,通城县五里镇五里村扶贫微工厂生产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车间内,机器声轰鸣,工人们忙着生产各种包装袋,干得很带劲;车间外,叉车师傅将打包好的包装袋装至一辆辆大货车内,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看到十几位贫困户在这里上班,每月都能拿到两三千元的工资,让他们的家庭生活有所改善,我感觉特别幸福。”扶贫微工厂负责人、共产党员何二龙动情地说。多年来,何二龙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脱贫奔小康,多次被五里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回乡创业 为乡亲托起致富梦

今年 42岁的何二龙是通城县五里镇何家村人。何家村的老人们提起何二龙,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好孩子。”

何家村是五里镇的一个小村庄,面积不大,有3个村民小组296户。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儿童,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20多人。

帮忙照顾村民成了何二龙“分内”的事。他经常帮不识字的村民代写代填各种申请表格,送行动不便的村民上街办事,拿出资金购买物资慰问村里的困难户、老党员……无论平日里的工作有多忙,村里的大小事情,他都热心帮忙。

在何家村当了22年的老党支部书记何立秋,是何二龙的入党介绍人,看着何二龙从小长大。品质好、为人善良、有爱心,是他对何二龙的评价。他说:“二龙这个孩子,思想觉悟高,只要村民有困难、有问题找他,他二话不说,一定会尽最大的能力帮忙。”

何二龙原本在广东开办灯饰加工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回通城老家办厂兴业,带动乡亲共同致富。2012年,何二龙结束了在广东的生意,在通城县马港镇开办了湖北固德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销售塑料色母、塑料助剂。何二龙的公司让马港镇更多的低收入群众有事做、有活干、有钱赚,离土不离乡就近务工,实现了照顾家庭、增加收入两不误。如今,公司年产值达2000万元,共吸纳60余名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工人每月工资都在4000元以上。

富裕了的何二龙从来没忘自己是农民的孩子,心里装着养育他的家乡人民。多年来,他关注民生,回馈社会,把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慰问敬老、修桥修路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2009年初,何家村二组至通村公路有1公里的“断头路”,严重制约了一百多户村民出行。何二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时正是他事业起步期,资金短缺,他却带头捐款,义无反顾地拿出10000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响应,一起筹集捐款20万元。为了把路建好,他放下手上的生意,回家既当工人,又当监理,同村民一道参与修路。一条1公里长的通组水泥公路成了一条连心路,让他和村民的关系更近了。2015年,何家村村级公路拓宽,得知消息的何二龙又主动捐出2万元。

投资建厂 为产业脱贫找出路

今年,五里镇党委政府为帮助贫困户脱贫就业,在五里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扶贫微工厂。

“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乡亲们都富裕起来了,才算真正的富!”在马港镇办厂的何二龙为村里产业脱贫找出路,萌发了回家乡开办扶贫车间的想法。

“我是五里镇人,在家里开办扶贫车间优惠政策多,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可以增收的就业岗位。”问起为何返乡开办扶贫车间,何二龙很自然地说。

今年6月,扶贫微工厂正式投产,主要生产高中低档纸塑复合袋、编织袋、牛皮袋、PE袋、纸袋等产品。目前,公司已投资900万元购置设备、扩建厂房,解决25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8人。

“车间工人大多是安置点的贫困户,他们在这里干活既能操持家务、接送孩子,还可以挣钱贴补家用。工人每月干得多的可挣3500元,少的也可挣2800元。”何二龙高兴地说

易丹是五里镇季山村人,住在集中安置点。因为疫情影响没有外出打工,现在在扶贫车间当管理人员,上个月刚刚领到了3200元工资。她说:“我有两个孩子,以前在外打工一直没有时间照顾。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挣的钱跟以前在外打工时差不了多少,还可以照顾婆婆和孩子,真是方便啊。”

今年46岁的刘晓玲,家住五里镇相思村,老公在一家砖厂打工,两个小孩在上学。一家人原在城里租房住,2018年底搬进集中安置点。住房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家庭收入一直得不到保障。

今年6月,刘晓玲到何二龙的扶贫微工厂上班,生活迎来了转机。“我以前一直在家带小孩,现在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有2800元的工资,家里的活儿也没耽误,全家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谈到在扶贫微工厂上班,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刘晓玲高兴不已,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何二龙扶贫微工厂生产的包装袋凭借过硬的质量和丰富的种类,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深受客户青睐。目前,扶贫微工厂正在进行扩建,扩建后将引进人才提高产品档次,开拓销售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安排贫困户就业人数达到80人,年营销额达到2600万元。

(编辑:胡颖 审核:黄争光)

相关阅读